近日,爱立信与加拿大政府签署了一项增资协议,爱立信将在其加拿大的研发运营中投资超6.3亿加元(约4.5亿美元)的资金,这比去年宣布的数额有大幅增加。这笔增资将进一步增强爱立信在渥太华和蒙特利尔研究设施的研发能力,创造和提升数百个工作岗位和实习机会,并加强其在5G-A、6G、人工智能、Cloud RAN、量子技术以及网络API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机械谐振器,这种谐振器具有高机械品质和压电性两种重要特征。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展示了由拉伸应变氮化铝(一种具有高机械品质因数的压电材料)制成的纳米机械谐振器,并发现这种谐振器的品质因数达到了1000万以上。它有可能成为一种用于开发量子传感器的强大新材料平台。
韩国量子技术公司SDT近日与芬兰硅量子计算初创公司SemiQonn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合作构建一种量子计算模块化系统,以降低量子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并实现可扩展性。根据协议,SDT将获得SemiQon的硅基量子处理器(QPU)芯片,并将把它与SDT将要开发和商业化的量子精密测量设备相结合,该合作旨在通过提高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来加速全球进入量子计算商业化时代。
Sparrow Quantum日前宣布它成为了ORCA Computing新推出的PT-2量子计算系统的芯片提供商。该公司表示,PT-2系统能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提供的确定性光子芯片技术。通过这一增强,PT-2的功率估计将提高4000倍,并为ORCA的下一代系统实现量子优势奠定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量子计算行业先驱IonQ日前宣布,它正在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用于捕获离子量子计算的光子集成电路技术和芯片级离子阱技术。自2021年以来,IonQ和imec一直致力于进行原型设计和完善对IonQ量子计算路线图至关重要的光子和离子阱技术。此次扩大合作的目的旨在开发更先进的陷阱制造工艺,以在未来构建更丰富的陷阱和设备功能。
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将理论模型与前沿实验相结合,成功在旋转的二维超固体(具有固体性质又具有超流体性的物质)中观察到了微小的量子漩涡,并发现超固体和未调制量子流体中的旋涡动力学间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是一项重大突破,它为科学家一直在寻求的无旋转的超流体流入超固体的现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并标志着在调制量子物质研究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该工作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量子网络技术初创公司Nu Quantum日前表示,它正在采用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诞生的白兔(White Rabbit,用于实现高精度的定时同步)技术来开发数据中心规模的量子计算网络,并已成为首个加入“白兔合作”联盟的量子产业合作伙伴。Nu Quantum还透露,它已成功实例化控制平面硬件并已对光学子系统进行了基准测试,预计将于2025年3月交付一套完整的QNU(量子网络单元)系统。
量子安全加密技术公司QuintessenceLabs日前宣布,它已在堪培拉的Equinix国际商业交换数据中心部署了其可信安全基础密钥和策略管理器,以帮助组织加强防御量子计算攻击的能力。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混合”量子硬件设计方法,它用一种依赖于系统内自然相互作用的物理演化来取代部分量子电路。与传统量子门相比,这种方法能大大降低执行量子算法的复杂性。这种混合硬件设计可让研究人员使用当前的技术来运行量子算法以实现实际的科学应用。此外,LANL研究人员还介绍了如何利用这种混合方法来实现Grover算法。
硅基量子计算机初创公司Diraq最近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合作,展示了如何利用行业标准的硅制造工艺来建造空穴自旋量子比特。他们的这项创新可实现超快的量子处理,同时还能保持与标准硅芯片制造的兼容性,为实用的大规模量子计算机铺平道路。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期刊上。
离子阱量子计算公司IonQ日前宣布与日本滨松光电的子公司NKT Photonic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便为IonQ的俘获离子量子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采购下一代激光系统。根据合同协议,NKT Photonics将在2025年开发并向IonQ交付三套原型光学子系统,以支持IonQ数据中心就绪型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
近日,由QuTech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演示了在两个量子处理器间建立网络连接。在该研究中,此团队开发了两个完全独立运行的小型金刚石自旋量子计算机节点,并将其与已部署的互联网光纤相集成,实现了长达25公里的量子链路。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科学进展》期刊上。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能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产生合成电磁场的技术,这一进展填补了很难用量子计算机来模拟一些材料现象的空白。该团队在一个包含有16个量子比特的处理器上演示了这项技术,通过动态控制处理器中16个量子比特如何相互耦合,他们成功模拟了电子在存在电磁场的情况下如何在原子间移动。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后量子密码(PQC)技术公司Quantum Xchange日前宣布其加密敏捷性PQC管理平台“Phio TX”已获得FIPS 140-3认证,并满足了美国政府、它的机构合作伙伴和商业企业对加密模块的严格安全要求。联邦信息处理标准(FIPS)140-3是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 (NIST) 发布的一个用于设计和实施加密模块的政府标准。
荷兰特温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首次成功使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MnBi2Te4(MBT)表现得像一种超导体。MBT是最近才发现的一种材料,因具有独特的磁性和拓扑特性而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他们的这一探究进展为理解MBT材料迈出了重要一步,并对未来的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近,来自美国联合量子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通过利用超导结的物理原理使每个量子比特能充当多个量子比特的方法。目前许多超导量子比特方案都采用的是小型结设计,该团队提出了一种中型结设计,它具有两种不同的结模式(谐振器内的合适光波可将超导结中的电子激发形成驻波,称为结模式),以便使单个超导结能充当两个独立的量子比特。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物理评论A》上。
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领导的一个团队在近期的《自然材料》期刊上报告了一项新的发现,他们在一种被称为霍尔效应的物理现象中找到了新见解,并首次在室温环境下观察到了巨大的非互易霍尔效应。这一研究对理解量子材料的基础物理学以及开发量子通信和通过无线电频率收集能量等应用技术具有潜在的影响。
最近,由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和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领导的一组国际研究团队开创了一种可用于识别和表征六方氮化硼(hBN)中的原子级缺陷的新方法。这种技术是通过聆听经专门设计的晶体管中的电子“噪音”而实现的,能检测六方氮化硼晶体中是否存在取代硼原子的单个碳原子。这一进步有望加速下一代电子和量子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ACS Nano》期刊上。
最近,由美国能源部艾姆斯实验室的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理解表面氧化物在提高量子计算电路性能的作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艾姆斯与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使用先进的成像和分析技术,探索了材料微观结构和所得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阐明材料结构如何导致退相干。在另一个项目中,艾姆斯的科学家将铌基材料与钽基材料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结构差异,并表明用钽薄膜制成的器件具有更好的性能。
最近,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量子点生长技术。他们的这一研究不仅找到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构建有用的量子点,而且还为未来的研究探索找到了一整套新颖的化学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近期的《科学》杂志上发表。